10-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白皮书

发布时间:2021-12-31 发布者: 浏览量: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白皮书


  一、专业定位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英文名: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门类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材料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该专业正式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之中。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等)、工科基础、技术基础、专业、人文社科等方面的课程,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基于项目学习、实习等)并重,注重基础理论与创新、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强化“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重点面向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与健康等领域的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需求,把握功能新材料及加工应用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及新机遇,培养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物理、化学、力学、设计、合成与成型制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领军人才和高级别研究型人才。

本专业注重多学科交叉理论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毕业后可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与健康等领域的材料合成、改性、分析、测试和加工成型等方面从事科学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同时为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打好基础。

  三、培养规格

(一)学制学分

修业年限:三至六年(标准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修满17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52学分,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36学分,专业教育课程84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二)知识要求

(1)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际中实践应用。在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材料固态相变、材料成形等课程学习中能够把高等数学及大学物理知识运用到结构分析、材料热力学及动力学模型建立等复杂科学问题分析中;在高分子材料学、材料合成与制备、功能材料与器件、电化学基础、电子信息材料、生物材料等课程学习中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大学物理等基础知识熟练应用并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

(2) 能够充分认识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展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并评价工程实践对客观世界的影响。

(三)能力要求

(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问题进行研究。结合材料制备特殊要求,活用机械制图、大学物理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知识设计实验进行探索和分析讨论,并优化实验技术与工程方案;掌握功能材料指标及器件制造工程实施中涉及的重要工程技术指标,研究达到指标的材料制备及器件制造工程技术途径。

(2) 能够熟练应用现代工具。通过新材料前沿文献检索与学术讨论等教学环节熟练获取相关信息的必要性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图书馆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掌握开发、选择、使用恰当的技术和资源,运用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获取专业信息知识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方法。

(3) 能够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前沿材料科学与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针对能源材料与器件、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生物材料与传感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文献检索,开展批判性讨论和分析。

(4) 根据国家及区域经济建设特点,设计/开发材料科学与工程项目,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掌握能源技术发展特点及区域需求特点,提出新材料研究和应用的模式;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条件,制定和开发材料加工技术;能够综合运用材料科学理论和加工技术手段解决新兴产业发展中实际瓶颈问题;能够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

(5) 在校园科技创新竞赛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组织校园科技竞赛、参加国家及省市各类竞赛,提高团队合作的意义,能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好;能够在团队中根据角色要求发挥应起的作用,工作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6) 通过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及海外交流等途径,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也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7) 通过大学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活动及导师制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重要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8)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四)素质要求

(1) 能够充分认识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展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并评价工程实践对客观世界的影响。


(2)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通过通识课程及大学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通过深圳市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爱心扶贫活动,提高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懂法守法。

(3) 培养终身学习作风。通过材料科学发展历史及新兴材料科学发展的趋势,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通过在社会上成功的已毕业学生与在校学生的定期交流,体现出自我学习和探索的成效。

  四、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

1. 通识教育课程  52学分

(1)公共基础课程  32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  16学分

语言与沟通技巧   6学分

体育         4学分

大学计算机     2学分

军事理论及军事技能 4学分

2)文理通识课程  20学分

人文与艺术类    6学分

社会科学类      6学分

科学与技术类    4学分

创新与实践类    2学分

选修要求:以上为最低学分要求,其中全英文通识课程应不少于10学分,美育类课程不少于2学分。

每学期开设的课程目录详见当学期选课手册。

2.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  36学分

1)数学课  18.5学分

高等数学A(5学分)、高等数学B5学分)、代数与几何(4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5学分)、计算方法(2学分)。

2)物理课  10.5学分

大学物理IA(4学分)、大学物理IB(4学分)、大学物理实验IA(1.5学分)、大学物理实验IB(1学分)。

3)化学课  7学分

无机化学(3学分)、有机化学(4学分)。

3. 专业教育课程  84学分

(1)技术基础课  13.5学分

机械制图IA3学分)、机械制图IB2.5学分)、电工与电子技术(3.5学分)、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0.5学分)、理论力学III2学分)、材料力学II2学分)。

2)专业必修课  34学分

专业核心课:固体物理(3学分)、材料科学基础(5学分)、材料分析测试方法(5学分)、材料性能学(2学分)。

其他专业必修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1学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3学分)、物理化学(3学分)、高分子材料学(3学分)、材料表面与界面(3学分)、无机合成与制备方法(2学分)、材料固态相变(2学分)、传输原理(2学分)

3)专业选修课  12学分

要求至少选修12学分,从基础性选修课中至少选修6学分,其他学分按方向选修。

①  基础性选修课  6学分

结构材料学(2学分)、纳米材料基础(2学分)、功能材料与器件(2学分)、薄膜材料与技术(2学分)、微电子制造技术(2学分)、材料设计方法概论(2学分)、电子封装结构与设计(2学分)、微纳连接原理2学分)。

②  方向选修课  6学分

A. 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制造方向

电子信息材料(2学分)、印刷电子学(2学分)、传感器原理与技术(2学分)、电子封装可靠性(2学分)、MEMS和微纳制造2学分)。

B. 能源材料方向

电化学基础(2学分)、能源材料与器件(2学分)、光伏技术导论(2学分)、二次电池技术概论(2学分)、燃料电池基础(2学分)

C. 生物材料方向

生物材料(2学分)、仿生材料与技术(2学分)、生物医学工程概论(2学分)、生物医药纳米材料(2学分)、药用高分子材料(2学分)

4)实习实训  14.5学

金工实习(2学分)、电子工艺实习(2学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A/B(2.5学分)、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2学分)、生产实习(3学分)、创新教育(2学分)。选修实验课(1学分)(3选1):

电子信息材料实验(1学分)、能源材料实验(1学分)、生物材料实验(1学分)。

(5)毕业设计(论文)  10学

学年教学进程表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第一学年教学进程表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第二学年教学进程表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第三学年教学进程表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第四学年教学进程表

课程类别学时学分比例表

课程大类

课程类别

学分

%

学时分配

总学时

讲课

实验

上机

课外辅导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课

32

18.6

548+2

516



32+(8)

文理通识课

20

11.63

320

320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36

20.93

596

495

93

8

(68)

专业教育课程

技术基础课

13.5

7.85

220

194

12

14

(42)

专业必修课

34

19.77

544

528

16



专业选修课

12

6.98

192

192




实习实训

14.5

8.43

7+132


132



毕业设计(论文)

10

5.81

12





合计

172

100

2552+21周

2245

253

22

32+(118)

注:实践环节包括思政实践、军训及军事理论、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实践等,共35.5学分,占总学分20.64%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

有关说明

创新教育学分获取途径:可通过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项目,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一年度项目,选修创新研修课、创新实验课,以及参加学院组织或认定的科技竞赛活动或科研小组、创新实验、发表论文或译作、学业导师给予认证、学术论坛等活动获得相应创新教育学分。


  五、师资队伍

师资规模

学院现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能打硬仗的研究队伍,全职教师总数42人,教授26人,副教授9人,教师博士化率达到95%

(二)师资结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全职教师中,教授占比达到64.3%,年龄在55岁以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81.0%,比例应适宜35-54岁中青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达到52.4%,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

85%以上的专业授课教师在其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材料类专业学历,具有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背景的教师人数比例不低于60%。

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较高,专业领域分布合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有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可为专业发展所需的学科基础提供基本保障。

全职教师师资职称结构情况表

统计日期

教  授

副教授

讲  师

助教及其它

合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1.12.27

27

64.3%

9

21.4%

0

0

6

14.6%

42人


全职教师师资年龄结构情况表

统计日期

35岁以下

35~44岁

45~54岁

55岁及以上

合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1.12.27

12

28.6%

15

35.7%

7

16.7%

8

19.0%

42人


(三)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1. 授课教师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科研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平均承担的课程数和授课学时数每年约为64学时,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进行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工程背景;全部教师均承担过科研项目,11位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

2. 出台了个性化定制化的师资引进标准,不拘一格引进优秀人才,鼓励高层次人才以团队形式入驻;实施国际化领军人才、后备人才发展计划,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国际化程度较高、年龄结构和梯队层次合理的教师队伍。

3. 探索专业带头人+学术梯队”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帮助学科带头人培养接班人、选好助手,组建学术梯队,创造良好的吸引和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的环境。

4. 利用本学科良好的外部资源优势,加大力度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项目合作;借助海外特聘教授的人脉资源聘请高水平国际兼职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资源,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合作水平和能力。鼓励学科老师积极参加相关国际会议,派遣青年教师进行短期学术交流与访问,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全职教师背景及国(境)外一年以上经历情况

统计日期

双师双能型

工程背景

行业背景

国(境)外经历

合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1.12.27

2

4.8%

9

21.4%

11

26.2%

37

88.1%

42人

(四)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全院所有教师对教学工作都很重视。除一位刚入职教师外,所有老师均已承担教学任务。

由专业教师共开设专业课程72门其中:本科生课程42门;硕士生课程22门;博士生课程8门。16门(近1/4)课程由多位教师合上,专业正在积极推进课程群建设。专业已试行本研课程贯通,效果良好。除新入职老师外,材料专业所有教授均开设本科课程,以保障本科教学质量。

专业同时积极开设全校性文理通识课,张统一院士、魏军校长助理,开设《材料信息学简介》、《增材制造技术》;慈立杰教授拟开设《储能与碳中和》。

教授担任本科课程任课老师情况


序号

教师姓名

职称

教授课程

1

甄良

教授

材料科学基础B

2

魏军

教授

夏季特色课程

3

张统一

教授

夏季特色课程

4

陈宏涛

教授

微纳连接原理、电子信息材料实验

5

慈立杰

教授

电化学基础

6

陈祖煌

教授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A、传感器原理与技术

7

黄燕

教授

传感器原理与技术、生产实习、能源材料实验、材料表面与界面

8

计红军

教授

材料表面与界面、综合实验

9

李明雨

教授

电子封装结构与设计

10

林熹

教授

电子信息材料

11

刘向力

教授

材料科学基础B

12

刘兴军

教授

材料科学基础A、材料设计方法概论

13

宋申华

教授

材料固态相变

14

马星

教授

生物材料、综合实验、生物材料实验

15

王威

教授

仿生材料与技术、生物材料实验

16

邱业君

教授

无机合成与制备方法、能源材料实验

17

谢国强

教授

结构材料学、生物材料

18

肖淑敏

教授

固体物理

19

徐成彦

教授

生物医用纳米材料

20

于杰

教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薄膜材料与技术、能源材料实验

21

袁群惠

教授

无机化学III

22

张化宇

教授

能源材料与器件

23

张倩

教授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B、能源材料实验

24

赵维巍

教授

纳米材料基础、印刷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实验

25

张嘉恒

教授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实验

26

毛俊

教授

材料综合实验

  六、教学条件

材料学院根据学科和研究方向,组建了3个教学科研平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4个深圳市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实验室

(3个,在建或筹建)

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

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深圳)

国家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物质科学研究中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2个)

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与绿色制造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微纳光电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重点实验室

(5个)

深圳市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柔性透明导电膜材料工程实验室

深圳市超级电容器材料工程实验室

深圳市钙钛矿微型光学器件工程实验室

深圳市空天探测成像技术工程实验室

深圳市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1个)

引进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法国化学科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院士,组建索维奇智能新材料诺奖实验室。


本科实验室包括材料物理实验室、材料化学实验室、电子制造实验室、印刷电子实验室、能源材料与器件实验室、生物材料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实验室情况

实验室名称

面积(m2)

仪器种类

仪器台总套数

总金额(万元)

必选课门数

必修课学时

选修课门数

选修课学时

材料物理实验室

332

22

45

5427.5

7

55

1

4

材料化学实验室

134

29

236

251

1

8



电子制造与可靠性实验室

300

62

171

2846.8

5

52

1

6

印刷电子实验室

135

10

10

1880

3

32



生物材料实验室

241

42

149

1326

3

44



能源材料与器件实验室

132

34

134

538.9

2

40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2021年秋季学期,教学实验室生均面积达到10.3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远高于于15000元。

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需求。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比例不低于60%;每个实验既有足够的实验台套数,又要有较高的利用率。

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实验设备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保证学生使用。

专业配有专职实验员2人,其中一人为高级实验师,实验中心专属材料学院实验员4人,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材料专业本科实验室


在此基础上,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基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目前已经建立了3家校企合作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包括哈工大(深圳)-艾贝特”电子封装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哈工大(深圳)-先进连接”纳米材料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哈工大(深圳)-汉尔信”电子材料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以这些企业的产业特色以及材料需求为背景,提供现场实践教学基地。

2020年12月材料学院与深圳赛意法微电子公司签署校企实训基地协议,2021年8月30日—9月17日,学生到赛意法实习,完成从课本知识到产品生产。2022年,拟再与6-8家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

  七、专业及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材料学院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级教育教学奖励、教研教改项目,编写教材/专著,撰写教学教改论文,以期大幅提升师资队伍的教书育人水平。

近五年,在该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编写教材/专著5部;发表教学论文5篇;在研或结题教改项目14项,其中广东省1项,深圳市2项;教学获奖3项,广东省级2项,校级1项。

由本部材料学院老师牵头,威海、深圳校区材料学院参与,正在申报教学成果方面的奖励。

教师出版教材情况

序号

教材名称

类型

本学科主要作者(译者)

作者署名情况

出版年月

出版单位

1

纳米机器-基础与应用

教材

王威

教材主编

2019年1月

科学出版社

2

扫描电镜与显微分析的原理、技术及进展

教材

高尚、黄梦诗

教材主编

2021年6月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

功能性纳米纤维及其应用

教材

邱业君

教材主编

2020年11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4

有机电子基础与界面工程

教材

邓先宇

教材主编

2021年11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5

高等分析化学

教材

张嘉恒

教材主编

2021年1月

科学出版社

6

纳米机器:基础与应用

教材

王威

教材主译

2019年1月

龙门书局出版社

教师出版专著情况

序号

著作名称

著作

类型

本学科

作者

出版社

1

Development of metallic glasses for applications as

biomaterials and biomedical materials

编著

谢国强

Springer

2

Metallic glass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编著

谢国强

Springer

在研教材项目

序号

教材名称

负责人

立项时间

类别

级别

1

先进电子封装互连原理与技术

计红军

2016.7

教材建设

校级

2

功能性纳米纤维及其应用

邱业君

2020.10

纸质图书

校级

发表教学论文情况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层次

类别

期刊/出版社

1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教学与考核改革探索

张倩

本科生

论文

《化工高等教育》

2

创新教育对大学生实现高端就业的影响研究

韩冬

本研

论文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3

继承与发展: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韩冬

本研

论文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师教学教改获奖情况

奖项名称

获奖成果名称

获奖

等级

成果完成人

获奖

年度

广东省在线教学优秀案例(教师或课程类)

《材料表面与界面》强化在线课程思政与再现实景课堂教学

二等奖

计红军、李明雨、李玉峰

2020

广东省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团队引领夯实支部建设业务融合彰显党建特色工科高校党建新模式研究

一等奖

韩冬

2019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学成果奖

基于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探索提升学生能力的深入浅出教学模式

二等奖

张倩

2020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首届课程思政教学大赛

工程伦理

二等奖

袁群惠

2021

教师教改课改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层次

类别

级别

1

大类招生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

邱业君

不区分

教改

市级

2

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产教融合特色专业建设

马星

本科生

质量工程

校级

3

学科融合背景下卓越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研究

计红军

本科生

教改

广东省/校级

4

面向新材料时代的《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汪桂根

本科生

教改

校级

5

工科高校课程思政与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研究

赵维巍

本科生

教改

校级

6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质量保障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马星

研究生

教改

校级

7

工程伦理

袁群惠

不区分

课程思政

校级

8

材料表面与界面

计红军

本科生

课程建设

校级

9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张倩

本科生

课程建设

校级

10

微电子制造技术

李玉峰

本科生

课程建设

校级

11

科研实验室中电镜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高尚

研究生

教改

市级

12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韩冬

研究生

教改

本部校级

13

实体模型辅助的电镜教学方法研究

高尚

本科生

教改

校级

14

材料多尺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刘兴军

本科生

质量工程

校级

  八、学生培养情况

材料专业鼓励喜欢科研的学生努力发表论文,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SCI论文,相关成果被深圳卫视新闻报道。

本科生发表论文情况

学生

论文题目

发表期刊

期刊

段文迪

Paper-Based Versatile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Chip with Smartphone-Based Raman Analyzer for Point-of-Care Application

ACS analytical chemistry

SCI

孙铭泽

李冰涵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Paper-based SERS Chips by Shell‐Isolated Nanoparticl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 Technology

SCI

王月阳

An Intrinsically Scretchable And Compressible Zn-Air Battery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SCI

唐文竹

FeOOH/Ni heterojunction nanoarrays on carbon cloth as a robust catalyst for efficient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SCI


学生累计获得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分赛区三等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黑龙江赛区第一、二等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黑龙江赛区第一、三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广东省第二、三等奖;第九届、第十届中国大学生物理竞赛国家级三等奖;第二十届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广东省二等奖等20多项赛事奖项,共60多人次。


截止至2021年秋季学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共培养出两届本科毕业生。其中,75%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2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出国(境)学习。毕业生签约的公司覆盖各类信息科技、半导体设备、新能源开发等多个材料领域。


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情况

人数

具体情况

总数(比例)

保研

13(1+12)

1人保送至上海交大;12人保送至本校

47人(75.8%)

出国境

18(5+13)

5人全奖Ph.D. ;13人研究生

考研

16(12+2+2)

12人本校;

2人外校(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人调剂(南科大和先进院)

已签约

12

(平均年薪13万-23万)

广州博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网易游戏)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

当升科技(常州)新材料有限公司

ASM先晶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

苏州晶方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俊通投资有限公司

沈阳绿恒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12人(19.35%)

截止至2021年11月已就业总人数

59(95.16%)



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情况

人数

具体情况

总数(比例)

保研

14

1人保送至中科院微电子所;1人保送至中科院半导体所;12人保送至本校

47人(75.8%)

出国境

13

新加坡、美国、日本、瑞士、英国、荷兰、港澳

3人澳门大学Ph.D.;12人硕士研究生/MSc

考研

20

(8+2+9)

8人考研成功本校区;

2人考研成功外校(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9人成功调剂(校本部1人、长春应用化学所1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1人、苏州大学1人、南方科技大学6人)。

已签约

11

签约公司有:

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研助理

11人(17.74%)

未签约

4

唐帅华、徐中泰、陈伯丞、陈冬旭

(坚持二战)

4人(6%)

截止至2021年11月已就业总人数

58(9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