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白皮书

发布时间:2021-12-31 发布者: 浏览量: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白皮书

  一、专业定位

面向国家及大湾区新时代发展的重大需求,瞄准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宏伟战略目标,培养在绿色运载与能源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专业技能,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实践及领导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与团队精神,具备使用人工智能理论解决绿色运载与能源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绿色能源开发与利用、节能技术研发、先进节能型绿色运载工具、先进动力设计等工作的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毕业5年左右,学生能成为在绿色运载与能源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企业、设计院、研究所及政府技术管理部门胜任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的高新技术领军人才、研发团队或创新创业团队核心人才,能够领导和推动绿色运载与能源工程及相关领域的蓬勃发展。

  三、培养规格

标准学制:四年。

毕业条件及授予学位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总学分不少于172学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且通过答辩,德、智、体、美、劳达到毕业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1、具备从事能源动力工程领域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绿色能源开发与利用以及节能型飞行器、汽车、高铁、舰船和潜艇等运载工具设计研发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能源动力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结合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绿色能源和绿色运载工程领域研发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能够使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现代分析方法与人工智能理论分析并解决绿色能源和绿色运载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3、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应用能源和动力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产品设计、研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并提出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能够基于能源和动力系统设计与制造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及信息综合,解决绿色能源和绿色运载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在解决复杂能源动力工程问题过程中,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绿色能源和绿色运载系统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世界范围内对可持续能源需求的迫切性,能够评价绿色运载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能够正确认识多学科团队对绿色能源和绿色运载系统设计工程实践的意义和作用。能够主动与团队成员合作,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承担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能够就绿色能源和绿色运载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说明书、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理解和掌握绿色能源和绿色运载领域研发过程中涉及的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方法。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2、能够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重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由三部分组成,即公共基础课程、文理通识课程与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2)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由二部分组成,即专业教育课程与个性化发展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由技术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组成。个性化发展课程由跨专业选修课程、研究生课程、本专业选修课及创新创业课程或实践组成。

3)主要的技术基础、专业必修与实践课程

技术基础课:

工程制图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实验(理力)、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

专业必修课:

核心课程:能源动力类专业导论、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流体力学建模

其他专业必修课(以下两个模块二选一)

绿色能源工程与管理模块:

自然能源发电原理、能源化学、能源管理。

绿色运载工程模块:

运载工具系统、湍流控制与绿色运载技术、先进动力系统。

实习实训:

工程训练(金工实习)、工程训练(电子工艺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创新实验、专业课程设计

  五、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全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7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共有2个本科教学实验室:节能与清洁能源实验室、绿色交通与先进动力实验室。教学实验室总投资1616万元。相关设备和平台服务于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习实训等包含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此外,本专业还有3个科研实验室:风洞实验室、水洞实验室以及深圳海洋高端装备数字工程实验室(市级工程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共有5座风洞、2座水洞、2套高性能并行计算平台、2套射流实验台,并配备了先进的测试测量仪器设备(如高速粒子图像测速仪、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显微粒子图像测速仪、热线风速仪、激光测振仪、压力扫描仪、布拉格光纤光栅测速仪、六分量测力系统、流场显示纹影仪、自主研发的超高灵敏度测力天平、d-Space实时仿真系统、高压等离子激励器等)。科研实验室共有仪器设备105/套,总值2100余万,均可用于开展本科教学、科创及竞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