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通信工程专业白皮书

发布时间:2021-12-31 发布者: 浏览量:

通信工程专业白皮书


一、专业定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源自于1958年创办的无线电工程系,隶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以及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三个二级学科。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所开设的通信工程专业隶属于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依托校本部的深厚积累和粤港澳大湾区发达的地方产业经济,是校区首批招收本科生的六个专业之一,也是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活力最为旺盛的方向之一。学院建有广东省空天信息与网络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载体,研究领域涉及空天通信、现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电子、微波与天线等研究方向。

通信工程专业关注信息系统和网络中,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融合、计算和存储技术。通过对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智能通信系统和泛在通信网络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在信息领域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系统设计、产品制造和运营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型的电子信息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

本专业以信息理论为基础,以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信号处理、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和电子电路基础为主要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基础与学术前沿相结合。同时,本专业兼有计算机、自动控制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需要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较强的应用动手能力。

课程内容按照偏重可以分为:电路类、信号类、微波类和系统类四大课程群。专业口径宽广,毕业生能掌握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本专业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培养定位,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有情怀、有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形成了理念先进、体系完善、平台一流、效果突出的专业教学特色;以新工科为建设导向,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流本科提升计划2025”的建设理念,形成基础扎实、知识系统、口径宽广、实践性强的工程领军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培养模式。


二、培养目标

1.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秉承本校特色,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本领过硬,具有国际视野,引领通信技术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2.学生具备坚实的科学素养和通信技术能力,掌握通信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拥有分析和解决通信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胜任新原理、新机制研究与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等工作。

3.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意识,具备很强的知识获取和更新能力,能够引领技术创新。

4.富有人文素养、管理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广阔视野,在产业和社会发展进步方面发挥推引领作用。

5.学生毕业后近五年时期能够从事电子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与产品研发等工作,推动和引领通信产业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在五到十年内,成为通信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骨干;未来以团队负责人、技术带头人或管理者的角色在面向全球化视角、面向国家紧缺战略领域的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中取得创新成就。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3-6年(标准4年)。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修满167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2学分,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1.5学分,专业教育课程通信工程方向83.5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发放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学位授予管理办法》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证书。


四、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五个核心框架,注重“加强基础、注重综合、体现先进、突出创新”教学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为社会造就具有宽厚基础知识的高素质创新型的工程人才为根本。总体课程设置见图1。
(一)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军训及军事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与沟通技巧、大学计算机、体育等32学分的公共必修课程。并要求修读20学分的文理通识课程,具体包括人文与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科学与技术类、创新与实践类四大类。

(二)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代数与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数学类课程,以及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物理类课程。

(三)专业教育课程:由“技术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有机结合。其中技术基础课参照通信大类的课程设置,包括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必修课按照掌握通信工程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够将理论基本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要求设置,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子信息导论、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实验等。专业选修课按照两大细分模块组织,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模块及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块,以及一些涉及交叉学科工程技术的任选课。

(四)实习实训,包括工程训练,创新教育,通信基础电路设计、信号处理设计等。

(五)毕业设计(论文)10学分。


1. 专业课程设置一览


五、师资队伍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拥有一支由高端人才领军、高水平人才聚集、国际化水平高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现有全职教职工61人,包含以201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等大师,同时也汇集了以IEEE亚太杰出青年学者、洪堡学者为代表的学术骨干,形成了人员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师资队伍的详细介绍网站链接:http://faculty.hitsz.edu.cn/home-index。

学院对每位本科生配备专任教师作为学业导师,为学生在读期间的发展提供优质师资和良好平台。导师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承担科研课题等。


六、教学条件

1、校区设立综合学校实验与创新实践中心,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高端的实验条件,设备投资金额就达到7.5亿。学院在建有一系列高水平本科教学实验室:通信工程综合实验室、信号处理实验室、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室(含微波暗室)等,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能够充分支撑学生后续竞赛、科研、毕业设计的需求。此外,学校实践创新中心针对本专业方向本科教学,特配备专职实验教师4人。

2、学科形成了系统的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与鹏城实验室、华为、中兴、腾讯、共进电子、东方红海特、海能达等单位建立本科生实习实训合作关系。拟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增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已完成建设评审)、现代智能信息实验室(筹划中)。

3、学科8门实验课程方案通过校级评审(《课程设计A:通信电子线路设计方案》、《课程设计B:信号处理综合设计方案》、《微波实验室建设方案》、《水声工程原理实验室建设方案》、《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建设方案》、《微波实验室建设方案》、《FPGA设计与应用课程建设方案》、《可见光通信》)。

4、学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米兰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等国外知名高等院校开展3+2/4+2等联合培养项目。学院与日本德岛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了广泛的科研教学等交流合作。

5、学院针对本专业方向,整合一校三区与深圳大学城的资源,保障高质量的教学培养。首先,课程设置个性化。允许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与大学城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达成协议,逐步实现通识课程共享;开设各类辅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引入校本部的国家精品课程,进一步提升教学培养水平。